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

塗不塗鴉 像不像

Hello Little Artists 有一門親子畫畫實驗課。每次上課配合不同的主題,孩子會一起讀繪本聽故事,或是認識相關的書籍,藉由觀察內容及透過故事的啟發聯想,進而從事自己的塗鴉創作。
依課程內容的不同,有時會親子同樂,有時希望家長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。在這種親子一起討論,一起動手的過程中,會發現親子各有不同的課題需要學習。

孩子需要培養耐心與專注,
家長需要適時放手及保持客觀。
孩子需要學會承受挫折,
家長需要體認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。



今天的實驗課是第30堂,有三個約三歲半的小男生,從約兩歲七個月開始一起上課。
主題是"大鴕鳥",老師引導孩子認識及觀察鴕鳥,一起討論鴕鳥的特色及其生長環境。
隨後由孩子各自進行自己的塗鴉+拼貼創作。

有些家長會期望藉由上美術課,孩子可以學會怎麼畫出某樣物品,怎麼上色,或是有沒有按照老師的指示來完成作品。簡單說就是學會平面繪畫的兩大基本元素:點線面與色彩的運用,及有沒有完成老師的交代。

一般而言,幼兒至4歲的階段都屬於塗鴉期。這階段的孩子看世界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,所採用的是直覺式的思考模式。
因此,雖然孩子很認真的觀察了鴕鳥:脖子應該怎長出來,羽毛應該長在哪裡等。但當孩子在塗鴉創作時,常常還是以他們心目中的想像及內心感受作為出發,並不是依循他們眼睛所見。
再者,對於孩子,塗鴉是不會停止的現在進行式,孩子藉由反覆的塗鴉,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裡,學習從虛到實,從抽象到具象的必經過程。這跟孩子學說話一樣,當他們剛學到一個新的詞彙時,他們會不停反覆的說,他們會胡亂套用,一直嘗試不同的可能性。然而經過時間的消化與沈澱,有一天他可能就會說出令大人驚豔的句子。
因此,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,重點是讓孩子有機會去觀察思考及嘗試。大人可以用提問與討論的方式,讓孩子去思考及決定他們要怎麼運用線條與色彩。而不是著重在畫得像不像,顏色塗得好不好。
至於老師,我一直認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,是啟動孩子學習動機的一顆按鈕。
老師教導孩子認識繪畫所需要的工具。給於孩子嘗試及練習的機會,然後發起討論及適時的提點。
而老師所提供的是一個想法及可能的作法,卻不是唯一的想法及作法。當孩子出現不一樣的想法,大人應該先瞭解,然後進行討論。最後更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與表達方式。


希望大人可以抱持開放的態度,面對孩子的塗鴉過程,保持客觀及放鬆的心情,多多提問,一起享受孩子天馬行空的世界。


以下分別是三個約三歲半小男生的鴕鳥塗鴉創作: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